“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表情”
谈到“艺术语言”,总让人觉得专业性太强,令我们这些行外人望而生畏,但雕塑与平面视觉艺术相比,即使实验性的作品也比较容易被观者理解。走进位于广美美术馆二、三楼的展厅,各种风格,各种材料,各种主题的雕塑错落排列而并不显得突兀,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多元并存、包容繁盛”。现场既有黎明、许群波、陈克、夏和兴、许鸿飞、林国耀、钟志源、陆增康、杨学军、俞畅等雕塑家的作品,又有青年一代如陈民、孔景才、李星开、莫一新等人的作品,展览囊括了广东雕塑探索中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状态。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题目叫做“开放的语言”,是因为以前大家习惯把美术现象看成从传统、到现代、到当代的一个转变过程,好像现代取代了古典、传统,当代又好像比现代更进一步,它们彼此对立。“但实际上我们在现在的广东雕塑家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多元的语言状态,传统、现代、当代是一个共同呈现的状态,各种材料、语言方式都可以容纳进来,为艺术家所用,而并不是相互取缔。雕塑的本体语言包括形体、空间、材料等多个方面,有其自身的语言法则和构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雕塑曾经形成了叙事、分析、抽象、象征、魔幻、现成品、动态、剧场等多种语言方式,有意思的是,在当下,这些语言方式并没有被次第取代,而是以一种开放多元的方式被接纳,并产生新的时代变化。因为艺术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对于时代的关注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也正好反映了新时期广东整体的雕塑面貌,同时也透过广东雕塑的状态反映了全国的雕塑状态。今天的展览既是广东雕塑艺委会一个阶段性的呈现,也对于雕塑未来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
广东雕塑界置于时代潮流当中,并因为地缘关系和革新精神更体现出某种包容性和前沿性。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雕塑界曾经率先进入到广阔的公共空间,以雕塑建构了一座座城市地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新时期以来的广东雕塑在抓住时代脉搏反映社会主旋律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又极具个性化,与新兴的多元的现代生活密切联系。此外,因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广东雕塑在材料和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思想新生活相结合,拓展出极其多样的面貌。
在展览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表示,“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表情”,“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技法,又有开放式的雕塑的延伸,现代与传统雕塑兼具,我更期待更有张力的当代雕塑出现在广美校园和广州这座城市,以改变它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