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文联《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广州动漫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369维度——潘鹤、潘放、潘泓彰三代人艺术作品展”在沙面和曦美术馆拉开帷幕。这场由一脉相承的三代人精心打造的“艺术家宴”,展出了横跨半个世纪的雕塑、绘画、设计产品、建筑模型等六十多件艺术品,吸引了数以百计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主办方称,一个家庭、三个时代、三代人,先后从事空间造型艺术并均取得成就,这是很罕见的艺术个案。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符号,诠释着一脉相承的家族基因和艺术精神,以倾情之作创造生命的价值。
父子均为书画家,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让后辈自觉走上艺术道路,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在书法造诣上的父子相继,然而后辈也可能会认为父辈祖辈的辉煌是一种心理压力,这种情况,潘家就有所发生。
让大家有些意外的是,著名雕塑家潘鹤不但没有亲手引领自己的儿孙走上雕塑道路,反而并不主张孩子们从事艺术。他说:“我不主张孩子从事艺术,因为艺术这条路很苦。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做雕塑,孙子也在做建筑,也是空间造型艺术。有可能和家族气氛有关,或者有遗传的原因?我从不亲自教他们的,但我做作品的时候,他们会旁观。”
进入花甲之年的长子潘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取得不少成就。其中,1989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古韵》(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外墙大型石雕群)就荣获六项国内、国际金奖,被誉为建筑与雕塑完美结合的典范。但他“爆料”说,父亲并不主张他学艺术,他是“偷偷自学雕塑”,考到中央美院深造的。潘放笑称走上艺术之路主要是自己“面壁修炼”,从出道之日起就被父亲光芒掩盖。作为大师的儿子,潘放的感受是首先要做好自己,有真才实学。几十年面壁修炼,潘放从绘画到雕塑,从平面设计到广告设计,从装饰设计到展览设计乃至建筑,在潜心苦学中积聚能量,独辟蹊径,突破传统,采用绘画性雕塑、雕塑性绘画等新的表现手法,发明了用干湿泥、纸浆泥等技法雕塑,成为颇具传奇色彩的著名雕塑家。如果说父亲潘鹤的作品倾向写实,那么潘放的作品则重于哲思。值得一提的是,他独创的无框线塑作品成为本次展览一大亮点。如:《命运之火——贝多芬》《威尔第》《米开朗基罗》《马克思》等,这些用铁线(丝)代替泥巴塑造的人栩栩如生,更能突显人物生动的表情、传神的眼睛以及细腻的毛发、胡须等。
作为“名门之后”的第三代,刚过而立之年的嫡孙潘泓彰认为更多的是精神压力,他曾说,作为“大师之后”,在学素描的时候他只能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做到130%才能满意。为了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毅然选择了建筑学,并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因为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他熟悉雕塑各种材料和工具特性,把雕塑的方式和理念移植到建筑设计上,用真实材质创作混凝土模型,让雕塑与建筑相融合,则是他的艺术特色。近年来,在国内外建筑设计大赛中他屡获殊荣。2016年获“2017欧洲文化之都”PAFOS市政公园活化设计优胜奖;2017年,获广州首届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铜奖和网络最佳人气奖。这次,他将以展示获奖建筑模型和设计产品的方式,向引领他走上艺术道路的爷爷、奶奶(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高剑父入室女弟子张幼兰)和父亲致敬。
潘鹤、潘放、潘泓彰一家三代人,不受外物诱惑,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艺术之路,沉浸于艺术创作之中,使得雕塑的精妙技艺得以传承、发展与突破,艺术的血脉从父辈到子辈、孙辈一直在延续,从未停歇。作为艺术大师,潘鹤始终坚持“艺术应该纯洁”的观点。他说:“艺术创作就像谈恋爱,要从真感情出发,不能为追求时髦耍手段”。儿子潘放表示:“无论是艺术上的表达,还是技术和感情的吻合,父亲都对我影响至深。父亲的雕塑是有灵魂的,也是有气场的,有感而发的作品必有真、气、神。”孙子潘泓彰则遵循着“做有艺术性的建筑物”的理念,旨在用世家传承下来的雕塑推导方式糅合在建筑里,赋予其灵魂。一个家庭、三个时代、三代人,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符号,诠释着一脉相承的家族基因和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