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名为《梦》的青铜雕塑被安装在“鸟巢”北侧、北京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内,雕塑高4米,展示了三个骑手在三匹马上奔腾的瞬间:马的颈部高高昂起,前蹄均离开地面呈弯曲状,后蹄如助跑后的起跳,在腾空的瞬间有力而生动;马背上的骑手头发在风中飘扬,似风刚刚拂面,又似奔腾的激情在燃烧。
雕塑周身由青铜铸造而成,谁也想不到,这样栩栩如生的雕塑来自一位瑞典艺术家之手,他的名字叫做理查德·布瑞克赛尔。
外国艺术家的中国缘
对于《梦》,理查德认为,三匹马、三个骑士、三个无形的障碍,在一起如同一个标志,象征着宇宙、自然以及人类克服一切困难和阻碍,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用他们的方式,为实现和完善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合作。
据记者了解,《梦》只是理查德在中国安置的10余件大型城市雕像作品中的一件。其不同的作品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清华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山东青岛、吉林长春、河北廊坊、内蒙古和湖南长沙等地均有陈列,国家大剧院还收藏包括《快乐舞者》和《卡门》系列在内的多件架上雕塑作品。
理查德和中国的缘分要从2000年左右说起,当时他受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魏小明的邀请来到中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举办讲座。从那时起,他便开始频繁往来于瑞典与中国之间,并为中国创作出多件雕塑艺术作品。
魏小明介绍,理查德·布瑞克赛尔是瑞典著名雕塑家,同时也是欧洲具有重要影响的当代艺术家,他早年任教于瑞典皇家美术学院,并一度担任瑞典皇家美术协会主席,在推动瑞典的当代雕塑活动中颇有建树。
时至今日,理查德依然选择在中国的工厂完成雕像的所有建造过程后再运回瑞典,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中国的雕塑工厂,是因为之前其作品《平衡》找了很多家欧洲工厂,但工厂都因重心等问题对他说不可能,只有中国的雕塑工厂愿意尝试。后来,在中国雕塑工厂的不断尝试下,《平衡》制作完成,不但高达5米,还可以抵御强风。中国的雕塑工厂技术好,让艺术家可以放心创作,因为艺术需要技术来实现。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各项费用比较便宜,这是不对的想法,因为加工再运输回国的费用并不低廉。但我很看重在中国的创作,因为这是一种双向交流,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我的作品,这很便于交流和展示。另外,中国的文化、人和食物我都很喜欢。”理查德说。
近年来,理查德在国家大剧院、北京1+1艺术中心等地举办过多次展览,通过展览让中国观众看到了瑞典艺术家的真诚、执着与创新。
想象与思考,情感与理性兼具的艺术家
理查德的作品延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作品十分灵动,并不像我们经常看到默默矗立在城市角落的庞大塑像,如同摆拍一般毫无生气。如其在作品《哲学家》系列中,倒钩的脚趾、踮起的脚尖、抬高的大腿、微倾的身体以及飘扬的头发,都赋予了作品崇高的灵魂与不朽的生命。“哲学家的脸被塑造得很尖,而头发在脑后张开,人们争论的观点可以像刀一样尖锐,但思想一定是开阔的。”理查德说。
给观众开阔的想象空间,这是理查德塑造作品时的又一偏好,这一偏好在作品《在绳索上保持平衡》上充分体现。在理查德看来,绳索前面如悬崖一般断开,表明未来的不确定性,至于女性继续走下去将面对深渊还是大海,只能由观众自由想象,这也是生活带给人们的未知性。
理查德对于雕塑的创作并不止步于简单的塑形与动作的生动,每一件作品都有其源起,并有着深层的思考。他返璞归真,延续着古典主义创作道路和文艺复兴时期“不关注内心而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的思维,不断地冥想与创作。如《平衡》,女子脚下的路一边高一边低,寓意着理想与现实各占一边,在这二者间寻找平衡并非易事;也如《蒂朵》,四肢残缺,躯干却在笼子中依然强壮,在爱情缤纷的外壳下,创作者想将不屈的精神传达给观众。
理查德的雕塑以西方古典雕塑为基础,在雕塑的身体中找寻方位、动态、量度的方法,并将它们放置在现代生活与解答问题之中。这似乎与他在学习雕塑之后又钻研了哲学有很大的关系。“接下来我将继续创作《哲学家》系列,探讨哲学与权力的关系,并创作《音乐家》系列。现已创作了5米高的贝多芬雕塑,我将贝多芬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抽象为雕塑情境中的外界环境,以展现音乐家和宇宙的关系。”理查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