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场主题为文化·融合·使命的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何镜堂指出,城市环境的创作与设计体现了构成环境艺术的各要素之间的融合与汇聚,不同的艺术与学科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既彰显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环境艺术的感染力与生命力。他指出,环境艺术的创新还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不盲目追求“大、洋、怪”。要在理性与感性交融的创作过程中创造人居环境。
创作要融合与创新
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凸显重要。何院士指出,建筑的创作与城市环境的创作要体现融合与创新。
城市环境的融合在社会层面体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层面体现建筑、雕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因此,创新是环境艺术的灵魂,环境艺术的创新既反映了当今人类科学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又体现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和应用。
而对于设计的创新,何院士给出了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创新并非无源之水,一个好的设计创意既来源于对具体环境的呼应,同时还应体现和延续城市的文脉,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既中国又现代,让城市环境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设计一个好的作品还必须要有正确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着重点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
同时他还特别强调,环境艺术的创新还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不盲目追求“大、洋、怪”。在理性与感性交融的创作过程中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建筑与雕塑共创艺术精髓
目前,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建筑的设计是否过于雕塑化?何院士认为,建筑与雕塑同是造型艺术,共同遵循美学的基本法则。建筑与雕塑越来越接近于融合。建筑与雕塑紧密结合,共同创造城市艺术的精髓。
“建筑与雕塑是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的。”设计建筑与创作雕塑都需要以人为本,把握人性尺度,在三维的空间内共同表达城市的历史、科技和文化的主题,共同构成城市环境艺术的统一体。雕像以视觉艺术为主,体量虽小,但视觉冲击力强,而建筑则是实用的艺术,兼顾物质与精神,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建筑通过内外空间表达实用、坚固、美观的永恒主题。建筑和雕塑的创作,同样需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在何院士看来,数千年来,在所有的造型艺术中,建筑与雕塑关系最为密切。建筑是城市尺度的雕塑,而雕塑是城市的坐标和眼睛。虽各有特色,但建筑与雕塑相互依托,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城市的整体美。
由于雕塑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为造型的自由提供了各种新的可能性,因此在一些标志性、纪念性建筑中,建筑趋向雕塑化,而一些巨构的雕塑,也有内外空间结合和多功能发展的建筑化趋势。所然,建筑与雕塑越来越接近于融合。建筑与雕塑紧密结合,共同创造城市艺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