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释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关系时,谭勋说:“装置艺术囊括雕塑的一些元素,但它属于更宽泛更综合的一种艺术手段。雕塑艺术家在解决不了其观念的情况下,也需要一些装置的模式来表达。二者是互补关系。”
雕塑市场低迷存在客观原因
总体看,中国的雕塑行情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成交率还是单件成交额还相当低,特别是与西方雕塑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何桂彦认为雕塑市场低迷并不代表雕塑作品不优秀,“雕塑市场起不来有客观原因。比如雕塑作品的运输、收藏需要空间,流通性比较差。从藏家审美来讲,图像式的绘画更容易被藏家接受,更容易被市场炒作。而欣赏雕塑如果没有视觉信念和对雕塑发展的了解,也看不懂。”
雕塑家刘建华认为仅仅从市场角度,很难客观判断一件作品的优劣,因为国内艺术市场的人为因素太多。“雕塑没法比拟绘画,国际市场也是雕塑滞后于绘画。与绘画相比,雕塑在市场和展览方面机会都很少,经营雕塑艺术家的画廊也很少,一家画廊签约十几位艺术家,其中可能只有一两位是雕塑艺术家。而且雕塑创作在原材料环节、运输存放环节的成本都比较高,但同样是年轻雕塑家,其作品比年轻画家作品的价格却低很多。所以多数学习专业雕塑的人最终不会选择走雕塑这条路,因为很不容易,很多会分流出去做一些公共艺术,做城市雕塑等,而且这一领域需求也大。全国的雕塑从业者和庞大的画家队伍相比,基数甚小。”
刘建华的作品都是通过画廊进入流通领域的。“我不会选择拍卖行,也不希望作品的交易价格脱离其正常的轨道。因为艺术家多年创作,很多作品都在市场上,一旦价格高企,那么很多藏家或机构都会抛盘,这是很危险的。”
国内雕塑市场个体行情早已开始
现在受藏家认可和市场追捧的主要还是名家名作,当代雕塑尤其是装置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广的收藏群。高价作品中有昆斯、赫斯特、村上隆等艺术家的装置。而在去年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中,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一件青铜雕塑《行走的人》以1.043亿美元的天价成交。但是,这些艺术家每年只有几件作品流通于市场上,也没有形成可选择性的大众市场。
谭勋认为,国内雕塑市场局部和个体行情早已开始。“中国传统的审美模式是以文人画为主流,这是我们骨子里的审美倾向。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最先接触的是油画,最早的当代艺术也是从油画开始的,所以油画最先介入了收藏家的视野,并形成了收藏基础。雕塑比油画晚几年进入市场,并形成了以隋建国、向京、展望等艺术家个体拍卖繁荣的局部行情。”
谭勋认为雕塑市场会渐入佳境。“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雕塑的市场需求必然增大。目前雕塑的市场价位平均是几万元一件,比成本高一点,所以收藏雕塑作品的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