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13深港生活大奖的12个奖项,在紫苑·中国雅生活馆颁出。深圳青年雕塑家杨光获年度艺文人物奖,香港著名时尚媒体人王丽仪、深圳主持人兼设计师涓子获得年度风尚人文奖。
作为从1987年就踏足时尚媒体圈的资深人士,王丽仪自称是时尚观察者,见证了香港与国际时尚界接轨的全过程。2013年,她出版了《时尚风云25年(1987-2012)》,用亲身经历讲解了香港时尚文化的变迁。涓子,去年她是深港生活大奖的主持人,是陶杰老师的搭档;今年则以跨界设计师的身份成为了获奖者。她认为,主持人是传播美好,但设计师可以定义美好,她要像深港生活大奖一样,用美好对抗功利。至于杨光,这位被同行定义为“用电路板做水果雕塑、用废弃铁板做兵马俑模型的艺术家”,他看到在深港生活大奖之外,南方都市报对小众群体、边缘生活群体的报道其实已经构成了千千万万个“深港生活小奖”。
年度艺文人物
杨光
颁奖词
电子废弃物里长出的艺术灵魂,反生态材料造出的生态文化。他把华强北、科技园的电子废件送进美术馆,他把深圳的城市属性揉进雕塑。他的创作跳出了个体观照,为城市的尴尬提出了艺术化的解决方案,也为公共雕塑打开了一扇进城的门。
获奖感言
深圳是一个以“科技”立市的城市,但这座科技城市有没有可能朝人文城市方向转型?或许,用艺术的方式,把科技进行生态化的升级是一种可行的尝试———用废弃材料制作艺术雕塑,让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闭合的可循环回路,这是我的一种创作理想。深港生活大奖之所以授奖于我,或许也是对我这种尝试的表彰和肯定。
用回收废物重制雕塑的方式,来与科学的功利进行对抗
杨光是一个“非典型”雕塑家,泥、蜡、岩石这些常用雕塑材料被他束之高阁,他偏偏要从工厂、工地、电子企业里找寻属于他自己的独家材料。如今,他的家里已经装了500-600斤电子垃圾。“废弃电路板在显微镜下可现出曼妙的图形……这说明了即使是‘废料’也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电子垃圾由科学技术制成,之后又毁于科学技术,它们往往只能在销毁堆里毁于一炬,……为什么它们一定要用这么刚烈的方式逝去,而不是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回收呢?”
于是,这个雕塑界的另类分子找到了一种让工业废料重现美感的方法——— 从2008年起,杨光在家捣鼓电子废料,一块块零碎的破损物,开始一点点地朝瑰丽的造型生长:树木、假山、水果、衣服……2013年9月,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的“别样的风景”雕塑展中,杨光精心制作的数十件作品与公众会面——— 被四方木架、两张吊板支撑在空中,被悬钩倒挂住的一块棕褐色“猪扒”;“骷髅头”模样的兵马俑、肌肉鼓鼓的手臂和肢体……这简直是个令人惊叹的魔术,杨光用电子废弃物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迪士尼乐园”“看到小朋友们绽开笑脸与‘恐龙’、‘瓜果’们合影,在雕塑上蹭蹭摸摸,绕着雕塑群捉起迷藏……我很高兴,因为这说明我把人人嫌弃的电子垃圾变回了人人喜爱的事物。”
“我用回收废物重制雕塑的方式,来与科学的功利进行对抗。”杨光的话,不免让人想起深港生活大奖“以美好对抗功利”的呼吁,“深圳是一座科技城市,是亚洲电子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盛产的电子垃圾不计其数,但它们都是城市环保、城市美学的反面,我们需要‘拨乱反正’,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天然矛盾,在当下的时代应当如何调和。”
深圳的城市雕塑应更贴近公众,让艺术家与公众进行互动创作
“深圳有好看的城市雕塑吗?”杨光的答案是,1980年建起的“拓荒牛”雕塑以及1999年建成的《深圳人的一天》大型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群。“这两件雕塑不仅美观,还非常能体现深圳人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他认为近年深圳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城市雕塑。
在杨光看来,深圳的城市雕塑美学,并没有和深圳的经济一起生长:“刚刚开埠就有了‘拓荒牛’经典雕塑,此后作品没有超越它,说明我们的城市雕塑创作水平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在杨光的构想中,深圳长长的海岸线、俯拾可见的绿化带、蜿蜒的绿道……都可以成为雕塑群落栖身的场所。“未来,深圳的城市雕塑应该进一步贴近公众,让艺术家与公众进行互动型的创作,而当城市雕塑覆盖的范围越广、普及性越高之后,深圳的城市面貌就有望媲美发达国家的‘地景艺术群’了,只有这样,这个城市的美观指数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
大奖寄语
在深圳和香港两地,活跃着无数鲜为人知的小众、边缘群体,深港生活大奖让他们有了发声和正名的机会,让他们尚未流行的生活观得以传播、推广。边缘生活方式、边缘群体并不是得到一次奖项表彰就可以真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盛大的“深港生活大奖”仪式之外,我看到南都对小众群体、边缘生活群体的报道其实已经构成了千千万万个“深港生活小奖”,让我们看到深圳的城市内涵是多么的丰富多元。